纺织服装是于都县的传统行业。长期以来,于都手艺人以精湛的技艺走南闯北,于都“三锤三匠”声名鹊起,闻名天下。
在新征程上,于都县接续奋斗,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,挺起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带于都核心区“脊梁”,先后荣获“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城”“中国服饰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创新基地”“国家纺织服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”“中国服装优质制造创新示范基地”等称号。
努力没有白费。如今的于都,是一座活力迸发的青春之城、引领潮流的创新之都。2022年,全县纺织服装企业达3000余家,其中规上企业121家,全行业总产值达800.11亿元。
一针一线皆美景
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,一台老旧的缝纫机仿佛在讲述它和主人开国大校葛接调的长征故事:1929年,有裁缝手艺的葛接调参加了红军。在长征路上,他一有空就转动缝纫机给战士们缝补衣服。
“我继承了爷爷的好手艺。”在于都工业园一家服装生产车间,46岁的葛九长高兴地对记者说。1993年,葛九长从于都前往广东一家服装企业务工,用上了电动的裁剪缝纫平车,“效率比手摇脚踩的老机器高了不知多少倍!”
一条时尚牛仔裤引领了村里的潮流。当葛九长穿着自己生产的牛仔裤回到老家于都县葛坳乡塘泥村时,引起村民好一阵围观。如今,葛九长已是于都县工业园一家服装厂的生产组长。他介绍,目前,于都县从事纺织服装产业的人数超过30万,相当于每3个于都人中,就有一人从事纺织服装工作。
10年前,张国标把在广东的工厂搬回于都县梓山镇,在家门口办起了制衣厂。随着《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》《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规划》等文件出台,于都县实施规划引领、建强平台、招大引强、培育龙头、补链强链“五大举措”,建成智造基地、设计中心、服装学院、面辅料市场等十大平台,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式发展,纺织服装首位产业快速壮大,从“小散乱”到“集群化”,由“低端制造”迈向“高端智能”,呈现出“势头强、平台全、转型快、后劲足”的良好态势。
目前,于都建成FDC时尚产业综合体、品牌服装一条街,引进安踏、宝姿、娜尔思等一线品牌200多个,10余家纺织服装上市企业在于都设立供应链基地,扶持新增自主品牌42个。莱素、仔衣库、歌润达等本土品牌企业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。
“时尚潮牌随处可见,高端配套越来越完善,家门口还有国际时装秀。于都时尚范越来越足了。对于未来的发展,我们信心满满。”前不久,参加2022江西纺织服装周暨江西(赣州)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后,张国标告诉记者。
一盘活棋引潮流
为推动于都纺织服装产业“十四五”时期高质量发展,于都县研究提出,力争把于都建设成为“世界级纺织服装高端优质制造高地”和“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区”,打造中国制造时尚话语权新高地。
打造中国制造时尚话语权新高地,于都底气何来?
推动服装先进制造装备应用。于都县推进企业数字化、智能化工厂建设,发展壮大基于5G互联网新技术的“数智”能力,逐步形成涵盖测体、设计、加工、检测、仓储、物流、客户服务等全流程的自动化、智能化集成管理体系,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智能智造水平。
不断完善产业平台链条。目前,中纺标检测中心、红星面辅料商城、服装订单中心、武汉纺织大学于都牛仔产业研究院等平台有序运营。元宇宙工业设计中心(拙雅)、面辅料市场、全国羽绒服装检测基地(中纺标新增项目)等平台项目稳步推进。聚人气、引资源、扩影响。
高效办会,内育外引。2022年,于都县共举办高端品牌服装定制品鉴会、2022中国服装论坛、2022江西纺织服装周暨第三届中国(赣州)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11场,累计签约项目超50个、签约金额超300亿元,直播阅读量超2000万人次。
大气魄抓开放合作。于都坚持世界眼光、全球视野,大力发展跨境电商,在美国设立中国于都仓,挺进上海进博会、海口消博会、时尚深圳展,助力于都服装扬帆出海,实现“买全球、卖全球”。瞄准头部企业和细分市场招大引强,赢家服饰、日播、脉动智造等一大批企业在于都做大做强,中国(于都)国际时尚小镇、赣深时尚创意产业园等大项目进驻落户,必将实现合作共赢、创新发展。
“眼下,我们正在加紧调试,为新厂投产作准备。”在江西兴雪莱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建设工地,技术总监徐茂文说,自2015年落户于都以来,得益于当地持续深化简政放权、优化服务,公司员工从最初的5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560余人,年产值从开始的5000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2.3亿元。
一片匠心铸未来
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希望。于都县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》,从人才公寓、个税返还、购房补贴、配套设施、社会保障等方面,抛出“一揽子”政策礼包,让外来人才在园区安居乐业。
“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,我们积极探索建立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。”于都工业园管委会负责人段先有介绍,园区通过“院校定向+企业自培”方式,与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建立人才培养新渠道,同江西服装学院共建“苏区新长征班”。此外,大力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,开设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,培养充足的后备技术力量。